随着老龄化社会结构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提高,如何丰富自身精神生活成为老人们日益增强的渴望。
要充分了解老龄人口的需求,首先要把他们视为在生命历程转型期通过重新追寻生活意义获得更高生命和生活品质的群体。在这一核心理念下我们可以观察到,城市老年群体有以下三方面强烈需求:一是强烈的群体交往渴求。由于向退休生活转型、家庭小型化、老年空巢家庭等复杂情况,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迷茫和无所适从感,因此迫切希望 “归群”,凡是有归群交往的机会他们一般都会积极参与。比如,老人们爱跳广场舞不仅是为了满足健身需要,也是为了精神“归群”;二是强烈的再学习与提升、展现存在感的需要。由于长期忙于职业劳动和抚养后代,老年人的许多爱好、潜在才艺和生活技能没得到发挥。进入退休生活后,他们渴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养生保健、文学艺术、科学文化等技能,并以某方面的才艺展示获得人生出彩的体验。三是强烈的健康长寿期望,以此惠及社会和家庭,减轻子女负担。
上述需求,可为党和政府及社会解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依据。需要做的工作包括:
**,全党全社会要高度重视老龄人口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许多惠及老年人的政策,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应对老龄化人口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成为实施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把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的工作统筹起来,真正从心灵层面使老年人获得生命依归的感受和深层次的快乐与幸福。
第三,针对现实中老龄人口精神文化需求供给不足的状况,要拓宽供给渠道。市场机制是重要的,但要防止高收费以高盈利为**目的。应强调社会供给的公益属性。
第四,创造多种有效的社会供给形式,并总结成效显著的经验。近年来,老年大学成效显著,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办的老年大学为例,每年都吸引2000多位老年人入学,其中大部分是校外社会人员。这些学员共享了高校的活动场地、优质设备和人才资源,通过几年的学习,一些老年学员精神面貌、生活风度、知识才艺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增进和变化。老年大学成为再社会化、“学以成人”的重要场所。另外,在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应提供更多面向老年群体的服务软件,促进智慧化生活。
第五,由于生活水平、教育程度、职业背景,性别等差异,老龄人口的精神文化需要呈现复杂多元和个性化特点。养护福利院、异地养老等形式都需要提供精准服务。
第六,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心灵**的宁静并不完全取决于社会供给条件,更由他们在与社会供给的互动中自我建构。因此,老年工作的落脚点应是焕发老年人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自强自为,勇于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自我再学习,实现再社会化。

我们总是在强调要为老龄群体做点什么,但很多时候这种考虑却很少从老龄群体角度出发,因而忽视了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例如老人孤独的问题,不仅是要我们多陪老人,更要营造一个方便老人更多参与、更方便交往的社会环境。很多晚辈担心老人受骗、出去不方便,把他们“关在”一个小圈子里。但实际上老人自己是有社交能力和社交需要的。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减少他们与外界的交流看似让老人变得更安全,但却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成年人本着“为了孩子好”的想法教育孩子,总会出现种种问题。现在,成年人又在“为了老人好”的观念下,做着同样的事情。
老年玩具的设计也应该避免类似的思路。首先要把老龄群体的需求与喜好纳入玩具设计的考虑之中,增加玩具的趣味性。其次,要看到老年人的独特性,如老人手指缺少灵活性,视力也在下降,因而设计理念要与儿童玩具有所不同。
还要强调的是,发展老龄玩具的阻碍,在于很多老人将自己当成了丧失活动能力与思维乐趣的群体,或是被家人这样看待,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封闭了起来。年轻人要多鼓励老人走出家庭的小圈子、走出惯性的旧圈子,帮助老人发现自己的兴趣,寻找满足需求的路径。